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共青团 >> 工作要讯 >> 媒体聚焦
天津学联宣讲团:青音回响 激荡时代潮声
时间 2025年04月29日 来源 中国共青团杂志 

  在渤海之滨的津沽大地上,有一群青年以信仰为旗,以担当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理论宣讲篇章。2024年10月,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组建“报国强国挺膺担当”宣讲团,这支由70名青年组成的队伍,用青春解码时代命题,以创新重构话语体系,让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校园、社区、企业,浸润着万千青少年的心田。

  这些鲜活的个体,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报国强国”的深刻内涵。他们如同繁星,虽轨迹不同,却共同照亮了青年成长的道路。

让有故事的人讲故事

  宣讲团的成员来自天津市56所高校,涵盖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多个学历层次,他们中有51%是中共党员。成员们有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的先进个人,有参加“西部计划”到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支教的志愿者,有曾在部队服役并获得先进个人的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些身份背后,是无数动人的青春故事。

  南开大学硕士生魏昊宇,曾赴新疆支教。在面向天津市实验小学的宣讲中,她结合南开校史,用粉笔为孩子们打开知识之窗。“我们必须先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到自己要讲的点,再用小朋友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们听进心里。”魏昊宇谈道,“宣讲团成员各有各的‘拿手好戏’,我们有位‘兵哥哥’,在宣讲的时候带着孩子们模拟军训,效果非常好。”

  魏昊宇口中的“兵哥哥”指的是天津理工大学的蒋礼,他是一名退役武警士兵。在服役期间,他接触了许多军旅故事,便把自己所见所感分享给了台下的听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身衣服,是责任,更是荣耀。”当他身穿军装出现在小朋友面前,孩子们清澈的眼神让他动容,而他的故事也让许多学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卫国戍边”四字的分量。

  宣讲团成员不仅是理论传播者,更是青春实践的代言人。他们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水平和接受方式,采用分类教学模式,注重以“小视角”讲透“大主题”,把科研创新攻坚克难、帮扶助力乡村振兴、西部地区支教奉献、参军入伍心怀家国等个人亲身经历、身边感人事迹和先进模范故事作为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素材、经典案例,用青少年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体系讲述,为党的创新理论插上“青春”的翅膀,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鲜活直观。

  宣讲现场互动频频,来自天津城建大学的高若彤在宣讲后发现,孩子们的理想不再空洞,而是变成了“希望多参加社会实践”“希望也能去支教”等脚踏实地的计划。宣讲团从开展以来,收到学生心愿清单、“写给未来的自己”等宣讲反馈百余条,真正做到了走进青少年、“对话”青少年,在互动交流中凝青年之志、聚改革之力。

  “宣讲团的感染力在于,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和我们一样的追梦人。”天津市耀华中学的王子鹤鸣在反馈表中写道。

锤炼打磨铸造理论之剑

  宣讲团成立之初,便以“深学细研、精益求精”为准则,将理论武装视为头等大事。团天津市委联合市学联,构建了一套“专家引领+集体备课+实践打磨”的培训体系,确保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为了兼顾‘高度’和‘地气’,我们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五个课题方向,精心设计宣讲课程,并将培训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分别邀请理论专家和优秀思政课教师来为成员提供指导。”团天津市委学校部部长魏然介绍道。

  有理论高度才能夯实实践基础。宣讲团邀请专家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行专题培训,推动宣讲团成员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场关于“四个善作善成”的专题培训中,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栾淳钰以讲好身边故事为切入点,提出《青春当有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科技力量》等主题。他的讲授新意频出,成为宣讲团成员备课的重要灵感来源。

  对于初次接触宣讲的成员来说,来自一线的宣讲经验至关重要。仪态怎么保持?PPT怎么做?怎么活跃现场气氛?……每当遇到这些问题,就到了宣讲团指导教师出马的时候。指导教师由天津市大中小学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担任,他们会根据成员自身的经历和特点,帮助成员精心设计宣讲课程,指导宣讲团成员集体备课,结合宣讲方向、学习体会和宣讲对象需求,融会贯通吃透全会精神。

  “我们强调要从青年视角、用青年方式传递党的声音,那么,什么是青年视角和青年方式?”栾淳钰说,“我认为,就是要构建青年话语传播体系。”这一观点得到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程斯宇的认同,程斯宇说:“每位青年都是时代的一种缩影,他们身上的故事往往能从‘小切口’彰显出‘大道理’。”

  宣讲团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为着力点,每个宣讲主题都由大中小学的思政教师指导打磨,同一篇稿子往往会有多个版本。天津市实验小学思政教师刘蕊介绍道:“我们会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来讲述,既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样的案例曾经学习过,又从成员亲身经历出发让孩子们觉得‘我也可以’,从而增强引领力。”天津市耀华中学思政教师张喆也解释说:“中学生的学理性更强,老生常谈的事例一般无法打动他们,所以我们会从感染力的角度出发,把故事讲得更有启发性,从而保证‘抬头率’。”

宣讲实效浸润青春心田

  从校园礼堂到企业车间,从社区广场到乡村教室,宣讲团的足迹遍布津沽大地。134场宣讲、近万名听众、百余条反馈……数字背后,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是青年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我下个月也要去新疆和田支教了。”2024年10月,宣讲团走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讲述了将个人融入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性,这场宣讲让现场的刘俣旸深有感触,很快,他下定决心报名了学校的支教团,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每一个听过宣讲的人都有所收获。”魏然说。近半年来,宣讲团走过一个个学校、企业、社区,主题各不相同,但每次宣讲的成效都十分显著。天津市星童融合孤独症康复中心教师李博回忆起曾经的宣讲依然深有感触:“宣讲团成员来到我们中心,分享了曾经在西部支教时遇到的孤独症儿童的故事,这来自一线的案例和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在交流中给了我们很大启发。”而来自天津市化学工业学校的李思琪同学则说:“我们学校邀请宣讲团来开展了关于志愿精神、急救知识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个主题的宣讲,在那之后,同学们深受感染,不仅积极报名志愿活动,还把从宣讲中学到的急救知识教给其他伙伴和家人,理论学习的热烈氛围更是持续到了现在。”

  李思琪提到的“邀请”正是团天津市委和天津市学联为了扩大宣讲实效做出的尝试。宣讲团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创新推出宣讲课程预约机制,制定分类分时段宣讲课程菜单,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校发布。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课程内容、预约宣讲时间,宣讲团成员按时按需送课到校。

  天津市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刘朔参与过多次宣讲,看着成员们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地讲述,他说:“宣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在向观众输出理论的同时,也在宣传宣讲中感悟社情、民情,在基层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进一步明晰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天津市学联主席王浩天表示认同:“最开始,一些职业院校的成员在宣讲时不太自信,但随着宣讲的进行,成员们互相交流、逐渐磨合,眼界和信心都有了极大的开阔和提升。”

  青年影响青年,青年带动青年。在市学联宣讲团的影响带动下,全市各高校各级学生会组织分别结合学校实际、专业方向,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让理论宣讲声音越来越“响”。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东俊艳说:“宣讲团成员来自全市各所高校,他们在备课培训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际交流。我们学校团委在各个环节里主要起到推荐成员、协调时间的作用,同时也会在培训中运用校史文化为我校成员的宣讲赋能。”

  站在新的起点,“报国强国挺膺担当”天津市学联宣讲团已整装待发。团天津市委副书记席一政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指导‘报国强国挺膺担当’天津市学联宣讲团在春季学期继续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用多样化、年轻化的表达,持续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强化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主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展示新时代津沽大地上的发展变化,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春潮涌动,使命在肩。当“挺膺担当”的誓言响彻云霄,奔涌的后浪正在书写属于整个时代的壮丽诗篇。他们的故事,是津门青年对“强国有我”的铿锵回答,更是中国青年挺膺担当的时代缩影。年轻的眼睛永远望向星辰大海,青春的脚步注定要踏遍万里河山!

版权所有: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   津ICP备14003719号-2  技术支持: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