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共青团 >> 工作要讯 >> 津彩青年
善作善成 青春出列丨以脚步丈量城市肌理 用初心守护红色记忆
时间 2025年03月24日 来源 团市委综合服务中心 

  冒着高温,全面测绘建筑信息;拍照、记录、手工测量较复杂的建筑装饰结构;攀爬到屋顶精准测量,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天津城建大学,有这样一支青春志愿队伍,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初心守护记忆。这支由百余名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用一万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为天津红色文化遗址绘制了一张“青春守护地图”。

学以致用 致敬历史

  “近代百年看天津”,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津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资源。如今,这些矗立的红色建筑,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活的记忆”。

  2019年,一个关于从建筑遗迹中探寻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的想法,在天津城建大学师生中萌生并迅速付诸行动。该校红色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兰巍,率领一支由师生组成的队伍,启动了“寻觅红色足迹、探访红色旧址”项目。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在天津城建大学党委领导下,依托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两大学科群特色,建筑学院组建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团队,利用假期组织200多师生普查天津市全境16个区356处革命遗址。

  “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现场调查的时候,我十分紧张,老师耐心地为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和仪器教学。当大家一起完成第一次测绘任务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用知识和努力为天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王奕旭这样说道。

  课堂上,志愿者们认真学习中国历史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以及测绘的原理和工作方法;课下,循着数百处红色旧址的线索,深入剖析了天津这片热土上革命人物的活动路径、革命活动的地点选择,实现了课上课下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

  “刚开始我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仪器没有调好,后期测绘数据不准,我们就会通过多次复测或其他资料佐证等方式来解决。现在回头看去,在整个寻访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大家能配合好,齐心协力,一起合作都能迎刃而解。”回忆起参与项目的经历,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李畅感慨地说。

寻访足迹 直抵初心

  “随着项目不断推进,我们从‘考古’逐渐变成‘发现’,更多名录之外的革命遗址遗迹被我们找到了。”兰巍说。

  “寻觅红色足迹、探访红色旧址”项目至今已走过了近6年,团队丈量出天津近500处红色旧址的前世今生,填写着一项项史料记载中的空白处。志愿者们通过构建红色建筑实体模型和数字复原模型,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地图与照片,整理出一份份详尽的城市历史资料,并精心绘制一卷卷测绘图纸,生动诠释着天津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红色故事。

  蓟州区作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热土,众多红色旧址星罗棋布于山区之中。然而,这也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这里的红色旧址分散得太广了,很多都在深山里。”兰巍介绍说。

  经过前期的调研,志愿者们了解到,在平津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兼天津战役总指挥刘亚楼曾驻扎在蓟州区上仓镇。但上仓镇地域广阔,要确定刘亚楼具体驻扎在哪座建筑,无疑是大海捞针。

  面对这一难题,志愿者们迅速联合党史部门,挨家挨户走访当地乡亲。每到一处,大家都耐心倾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线索。经过数日坚持不懈的走访,线索逐渐汇聚。终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当年刘亚楼就驻扎在距离孟家楼1500米的郑家套郑宗顺家。“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激动地跳了起来,之前的辛苦都值了!”志愿者们兴奋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这一重大发现意义非凡,为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增添了珍贵实证。​

  近6年来,志愿者们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发现了200余处红色旧址和文物的新线索。每一条线索背后,都是青年志愿者们对历史的敬畏与追寻。“我们不仅是在测量建筑,更是在触摸历史。”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车丁说,“每一次发现,都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有了更深的理解。”

读懂建筑 定格历史

  在天津城建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大跨度、全景式的永久展览——“革命丰碑——天津红色旧址展览”。该展览是全国首创以红色旧址系统讲述地方党史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红色教育阵地,并被天津团市委纳入天津市青少年实践教育阵地。

  展馆包括“革命丰碑—天津市红色旧址展览”、红色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和红色建筑工坊。其中,展厅面积620平方米,依托研究中心500处红色旧址数据库专业成果,精选100处重要红色旧址,以新民主主义时期天津党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大跨度、全景式地展示党领导天津人民进行革命的壮阔历程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还根据100处天津市红色旧址整理了100个天津红色党史革命故事,编制了100个红色故事教学案例,在旧址现场拍摄了100节思政微课,将革命旧址转化为思想教育资源。

  “寻觅红色足迹、探访红色旧址”项目的志愿者们不仅参与了展览展品的寻访、布置,还承担了讲解的任务。“在探访这些红色建筑的过程中,我就被它们的历史与文化魅力深深吸引。担任讲解员期间,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从一名红色建筑的寻访者、记录者,成长为了红色建筑的宣传者、守护者。”胡桐康同学这样说道。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也作为天津城建大学‘寻觅红色足迹、探访红色旧址’项目的一名志愿者,能够用课堂所学知识,为红色遗产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十分自豪。”目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的陈浩同学回忆说。他说,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踊跃参与到红色资源挖掘这类极具意义的工作中来,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印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如今,这支年轻的队伍依然活跃在红色建筑研究的第一线,并致力于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天津红色文化基因库,整合区域和全国资源,促进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城市更新资源、旅游资源,借助科技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赋能。

版权所有: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   津ICP备14003719号-2  技术支持: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