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春晚出现的蝴蝶吗?”“科技的力量真神奇,我也想试试!”在蓟州区“科技引领未来 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红领巾冬令营上,参与活动的青少年沉浸在科技的魅力中,他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体验亲手制作仿生蝴蝶,并初步了解仿生蝴蝶的科学原理。
“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买了一个飞行器,翻来覆去地研究,拆了又装,错了再试……”活动中,仿生蝴蝶的制作者——社交媒体账号为“飞行小匠”的蓟州青年李建与青少年互动交流,从儿时探索运行原理到学生时代涉足飞行领域,再到工作后不断突破仿生飞行器的各种难点,李建用“青言青语”向青少年讲述自己与仿生蝴蝶的故事、追逐科技梦想的征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大家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直面挑战、探索未知。
少年心事当拏云
身为“90后”的李建从小就是飞行迷。谈及飞行,平时寡言少语的他秒变演说家。从启蒙时期拆装日常用品、探索运行原理到学生时代涉足飞行领域、买零件组装无人机,从不计薪酬投入飞行领域相关工作到成立工作室专门研究,李建十年如一日,把心血和才智投入到他热爱的仿生飞行器上。李建说,仿生飞行器与常规飞行器的原理与结构大不相同,正是这种独特性让他深深着迷。一味追求“仿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飞行效果不理想的状态;一味追求飞行效果,则可能舍本逐末,忽略了“仿生”的初衷。在二者之间取得理想的平衡点,正是李建不断研究突破的难点重点所在。通过不断积累和学习,如今的李建已拥有十余年遥控飞行器行业经验,而且在将仿生学与先进机械技术结合,打造高效、智能的仿生飞行器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打造出的仿生蝴蝶如今已迎来属于自己的天空。各类大型文艺展演和赛事中,李建制作的仿生蝴蝶灵动飘逸,为活动增添了别样的精彩;在今年春节,这栩栩如生的仿生蝴蝶更是从古城蓟州飞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青春理所当“燃”
李建大学时期专业是软件工程,他将所学专业结合在飞行器上,从2022年底着手研究,用半年的时间制造出了第一只仿生蝴蝶。然而,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做出第一只仿生蝴蝶的喜悦很快被“炸机”的现实覆盖。遭遇失败的李建认识到,仅有一腔热情和奇思妙想还不够,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上仍然有明显欠缺。他从头钻研仿生飞行器原理,将视线投向互联网,如饥似渴地获取各类仿生飞行器知识,并对研究真实蝴蝶的飞行状态入了迷。一次、两次、三次......随着一次次的失败,他的团队成员越来越少,最终留下来的,算上他自己,仅有6人。李建真诚地说,这些成员是自己早期的模友,各自在飞行器领域有一定知识积累,不断在设计和制作上提供宝贵意见,正是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让自己撑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间。从制作第一只仿生蝴蝶到最后成功,李建团队总共制作了大约10架。这10架仿生蝴蝶乍看大同小异,实则飞行效果完全不同。李建说,细微的调整都可能影响蝴蝶的飞行状态,成功与失败可能就在毫厘之间。唯有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方能获取最后的成功。
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仿生学不仅是生物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前沿,更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绿色生态等领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谈及仿生飞行器的发展前景,李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随着技术的成熟,李建和他的团队成立了工作室,并通过自媒体等线上渠道快速打开市场,销售网络覆盖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凭借独特的产品定位与创新技术,工作室营业额已达200万元。李建表示,仿生蝴蝶只是第一步,团队未来还将研发更多类型的产品,如蜻蜓、凤凰等。李建说,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并不只是换个外壳,其飞行原理不同,更需要差异化的制作方案。比如,蜻蜓这种生物有在飞行过程中“悬停”的能力,怎么通过飞行器来实现这一点?凤凰的体积相对较大,如何在扑翼类仿生飞行器中实现这一突破?对飞行和生物两方面的浓厚兴趣,让李建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了向往,他希望,仿生飞行器这门技术不但能应用于文艺表演和文旅宣传,更能走进高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将热爱融入事业,以求知探索为翼,点亮创新发展之光。李建的青春梦想,也是许许多多青年的青春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