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共青团 >> 专题 >> 牢记嘱托 见行见效 >> 解读综述
一句话,捎给总书记
时间 2025年03月07日 来源 天津日报 

  一枝一叶总关情,爱民为民践初心。过去一年,人民领袖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一如既往步履不停。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如今,总书记牵挂的人也有很多心里话,想把工作、生活的新变化、新收获讲给总书记听。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天津日报与甘肃、福建、安徽、宁夏四省区党报,共同推出“一句话,捎给总书记”联动报道,对话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地方的干部群众,分享他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各自岗位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生动实践,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答卷”。

传统老街焕新生

  这句话,捎给总书记

  天津泥人张世家员工郑茹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代表性项目非常关注,这让我们年轻人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这一年里,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深入学习,我体会到了心灵的成长。我想给总书记捎句话,我和同事们将牢记您的嘱托,努力传承好泥人张彩塑技艺。”

  2024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走进了泥人张世家店,郑茹月是当时在现场的工作人员之一。如今,她已经成为泥人张老作坊彩绘部门的员工,参与了泥人张颇具代表性的孔子像、钟馗像等作品的制作。“我最近也开始带实习生,教新同事一些彩绘方面的技能。”郑茹月说。

  尽管春寒料峭,天津古文化街仍然人潮熙攘。在泥人张世家店,文创柜台前,文创书签、冰箱贴、盖章册等特色商品吸引了许多游客选购。“这一年来,我们店里人流量增长了近五成,日客流量高峰时超过了万人。其中,新作品带来了20%的销售额增长。”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表示。

  2024年,泥人张世家建成了新的“老作坊”,搬到了交通更便利的新址,面积也“扩容”到3000平方米。新年伊始,近200年历史的“老作坊”招聘了一批“00后”新工匠,迎来了新鲜血液。“今年新招的青年工匠中,有很多是‘00后’,我希望他们能给‘老作坊’带来新想法、新创意,也希望传统工艺能在他们身上更好地传承。让青年人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让‘00后’工匠能成为作坊的新力量。”张宇说。

  在宫前广场一侧的津港印象文旅综合体验馆,5岁的小陈潇沉浸于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的实时作业直播大屏前“无法自拔”。他的妈妈马丽雯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天津港,尤其爱玩集装箱作业模拟游戏和观看5D电影。”

  法国红酒、智利车厘子、阿根廷牛排……在展示大厅内,来自世界各地、独具港口特色的红酒、生鲜、水果等产品应有尽有,她每次来都会顺便采购一批:“这儿的进口食品随到港随买,新鲜度高、价格亲民不说,还能一键快递到家,非常方便。”

  “去年,我们大力引进整合非遗店和老字号,我们引入了全新的‘津港印象’项目,很受年轻人欢迎。”天津古文化街管委会主任张鸿鹏表示,“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充分挖掘三岔河口漕运文化与港口发展的历史脉络,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天津河海交汇的独特历史文化和港产城融合发展成果。”

  如今的古文化街,近700年的天后宫、近600年的玉皇阁巍然屹立,通庆里、戏楼、张仙阁面貌如昨,而一张张年轻面孔的融入,创新模式体验项目的加入,让岁月静好的老街悄然有了新变化,在传统津味文化的历久弥新中,焕然新生。

天津古文化街宫前广场上的民俗表演。天津日报记者 胡凌云 摄

做好一篇“海”文章

  这句话,捎给总书记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村民许亚雪:“去年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澳角村,当时我很幸运就在现场。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做好‘海’的文章,我原来是一名渔嫂,现在经营电商,今后我将更加用心地把澳角海鲜的品质提上来,让海鲜产品销路更广。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考察,看到乡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是欣慰、很有感慨,指出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满载而归的渔船、游人如织的渔村、香味扑鼻的海鲜……早春3月,当记者再次走进澳角村时,发现这个传统渔村更显生机勃勃。

  改革开放前期,澳角村曾经是个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是个“三不起渔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虽然很苦,但澳角人不向现实低头,紧抓改革开放契机,自建了澳角渔港,并致力发展大型钢质渔船以替代中小型木船,渔业生产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澳角渔港里,55岁的船长沈志超正细致地检修船上设备。海边长大的他15岁便开始捕鱼,就经历了从“竹排捕鱼”到“木船捕鱼”再到“钢船出海”的不同时代。

  2010年,沈志超卖掉木船,并向银行贷款70多万元,打造了这艘30米长的钢质渔船。“钢船马力足、航行稳、抗风浪能力强,出海捕鱼安全许多,渔获也比木船时翻一番。最少的一趟有两三吨,最多的一趟可达10多吨。”沈志超深有感触地说。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目前,全村共有110艘大马力钢质渔船、水产品加工企业38家、海鲜电商110多家。

  澳角村东南边的海面上,有龙、虎、狮、象四座小岛屿,惟妙惟肖,组成奇妙的“海上动物园”。澳角渔民把渔村当景区来打造,拓宽乡村旅游、海上物业等增收渠道。短短几年,澳角村获评“全国最美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渔村。

  “目前,全村拥有民宿41家、渔家乐大排档13家,配备安全游艇8艘、渔家乐体验船10艘,已形成集休闲观光、婚纱摄影、渔家生产生活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林华忠说,2024年,村里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6.2万元。

美丽的福建东山澳角村。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籽籽连心如一家

  这句话,捎给总书记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居民赵守成:“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一家牢记在心。作为多民族聚居社区的一位居民,我将建设好自己的小家,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也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民族团结一家亲’贡献力量,为建设我们共同家园贡献力量。”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居民赵守成家中,同一家人拉家常,了解工资收入、孩子教育、医保报销等情况。提及当时场景,赵守成依然难掩激动。

  近日,记者走进赵守成家中,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屋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幅画:

  一张0.9米长、0.6米宽的装裱照片,是习近平总书记与赵守成一家人围坐的情景,“去年,我特意从网上下载照片,然后装裱起来。”赵守成说。

  另一幅是挂在客厅墙上的2.1米长、0.85米宽国画“石榴”,挂满枝头的红彤彤石榴,呈现出一幅丰收景象,这也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体现。“中华民族就如同是一个大石榴,56个民族就像是一颗颗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才能更坚实。”赵守成说。

  赵守成一家由两个民族组成——他和儿媳是汉族,妻子和儿子则是回族,虽然民族不同,但一家人相亲相爱,是社区评选出的“最美家庭”。

  “像赵守成一家多民族结合的家庭,在社区有很多。”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告诉记者,长城花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型社区,共有19个小区、8个少数民族。

  近年来,长城花园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强“社区党委—12个小区党支部—36个楼栋党小组—360个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构建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齐抓共管、高效运行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同时612名党员在社区、在小区、在楼栋亮明身份,探索形成“党建+民族团结进步+N”模式,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我们真是享受到幸福的好生活,也见证了祖国这么多年的蓬勃发展。只要我们各民族紧密团结起来,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86岁的老人罗修贵说。

赵耐香(中)和赵守成夫妻。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王沛瑶 摄

红果果变“金果果”

  这句话,捎给总书记

  甘肃天水市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果农武炜红:“感谢总书记一直惦记着咱农民!您对花牛苹果的认可极大鼓舞了我们的信心,现在我们干劲更足了!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把苹果种得更好,让又大又红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让‘红果果’真正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不辜负您的期望!”

  最近几天,武炜红一刻不停地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的果园里忙碌着。见到他时,他正手握刮树刀,熟练地剜除树干上的病斑。

  “树上这些翘起有裂纹腐烂的地方,就是腐烂病。得先将腐烂的部分刮掉,接着再进行下一步处理。这些树陪了我将近20年,得让它们健健康康结出好果子。”武炜红说。

  2005年,20岁的武炜红接过了父亲刚栽种没几年的苹果园。嫁接、剪枝、施肥……这些活看似简单,落到实地却让他犯了愁。

  “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别人施肥我也施肥,别人浇水我就跟着浇水。”回忆起刚接手时的一筹莫展,武炜红摩挲着掌心厚茧笑道。一段时间过后,武炜红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一边跟在经验丰富的果农身旁学习,一边请技术专家来地里指导。

  有了专家指导,他掌握了种植的大部分技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果园开始盈利,到还清80多万元的贷款,武炜红仅用了6年时间。去年,果园每亩地收获4000公斤左右苹果,如今已基本售罄。他还修起了二层小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苹果丰收不仅让种植户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武炜红所在的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为当地4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从3月下旬开始疏花,一直到10月上旬苹果成熟,我一直在这里打工赚钱,算下来平均每天至少能赚100元!”麦积区花牛镇二十里铺村村民奚丽云说。

  “去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我就在现场。新年贺词里,总书记再次提到‘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武炜红说,总书记的深情牵挂,不仅让大家信心倍增、干劲十足,还带动花牛苹果销量节节攀升。

  又大又红的花牛苹果,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果”。2024年,天水花牛苹果种植面积78.9万亩,总产量193.6万吨、产值54亿元。

  从“中华名果”到百姓的“致富果”,武炜红一路见证。接下来,他还想继续流转土地,扩大苹果种植规模,让又大又红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

武炜红在果园里给树木刮腐烂病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东 摄

老城新韵暖民心

  这句话,捎给总书记

  安徽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正在探索将‘六尺巷工作法’运用于矛盾调解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从而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同时还将办好‘六尺巷小课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谦和礼让的美德。”

  2月23日,正值周末,桐城市六尺巷景区内人流如织。

  “很早就知道六尺巷的典故,这次特地带孩子过来转转,感受礼让文化。”合肥游客李文对记者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因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一首“让墙诗”而扬名的六尺巷,是安徽最耀眼的文化名片之一。

  这条长100余米、宽约2米的小巷子,是被“和”字哲学充盈的“最宽阔”的巷道。

  近年来,桐城市深挖六尺巷典故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去年10月,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居民宋大爷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家老房子的共墙出现开裂,在维修费用上与邻居争执不休。

  六尺巷社居委得知后,将双方请到社区“六尺巷调解室”。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从“六尺巷典故”切入,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双方各让一步,握手言和。

  “‘让’是方式,‘和’是目标。”张耘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也是安徽省非遗六尺巷传说的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祖先的处世智慧,一直为张耘调解矛盾、打造和谐社区提供养料。

  六尺巷社区内大部分为老旧小区,社会治理难度大。最近,张耘探索将“六尺巷工作法”运用于矛盾调解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之前对事后关注少,导致矛盾调解后,一些当事人又起冲突。我们正整理已调解的矛盾纠纷,挨个回访。”张耘说。

  “墙修好了,我也踏实了。”宋大爷对社区回访人员感激地说。

  在桐城,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止纷息争的案例还有很多。

  沙塘改造遭遇资金短缺,龙眠街道太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调动群众积极性,最终众人踊跃捐款,让沙塘焕新;独居老人无人看管,文昌街道西苑社区组建“敲门队”,每天上门看望……

  不仅如此,在桐城的大街小巷,每天都上演着“新时代的六尺巷故事”。

游客在桐城市六尺巷景区游览。安徽日报记者 罗广心 摄

版权所有: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   津ICP备14003719号-2  技术支持: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