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共青团 >> 工作要讯 >> 津彩青年
挺膺担当 青春出列 | 陈亚东:走,去夏河!
时间 2023年10月30日 来源 团市委综合服务中心 

  陈亚东,199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学士,现任天津市南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向阳路街监管所副所长。曾获2020年度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2020年度甘南州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2020年度夏河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夏河县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度“天津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夏河县在哪?它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平均海拔超3000米,是甘肃省58个贫困县之一。怎么想到去夏河县的?陈亚东说,自己一直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很感兴趣,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中国青年提出的六点期望和要求,更燃起了自己在西部创一番事业的热情。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怎么从自身做起,来践行这六点要求?经过与在单位挂职的夏河县同志的交流,他心中模糊的理想渐渐清晰了起来:走,去夏河!

人在夏河,上下求索

  原本担任市场监管局干部的陈亚东来到夏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呈现在他面前的是全新的领域:援助资金项目的谋划和实施,捐赠物资的合理有效分配,各级各部门的沟通对接,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任务庞杂繁重,但陈亚东劲头很足:自己肩上担负着天津市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爱心团体的爱心与期望,这任务多光荣啊!可到了实践中才发现,把好事做好也不是那么简单。民族文化不同,语言不通,想法怎么沟通?当地想追求短平快赶紧解决燃眉之急,天津援助物资更想立足长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持续增收,矛盾怎么解决?群众对天津援助物资的使用分配不理解、不愿配合,工作怎么引导?陈亚东的经验特别直接,就是加强沟通:和当地干部同志加强沟通,获取他们的配合和协助;和当地群众加强沟通,一家一户地去做工作,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里。不到半年的时间,陈亚东跑遍了全县14个乡镇、65个行政村,田间地头和冬夏牧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陈亚东说,沟通是最有效的途径,要获得群众的支持就得深入一线去调研,就得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就得将心比心地用言与行来沟通。几件印象深刻的事,他想分享给大家——

  2019年10月28日深夜,夏河县发生5.7级地震。第二天一大早,当很多人还心有余悸时,陈亚东便不顾可能发生的余震和房屋倒塌危险,赶赴离震中最近的乡镇村。他走街串巷,了解群众房屋受灾情况;他第一时间协调天津市帮扶资金35万元,为100余户受损严重群众家庭房屋进行重建和加固。他的行动,被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用多表白,不用多解释,把群众的生活和安危放在心里的人,怎么能不被群众理解和信任?

  还有一件事,算是陈亚东挂职期间的考验。夏河县阿木去乎镇的黑力宁巴村是以牧业为主的村落,自然条件艰苦、发展基础薄弱。这样的村庄,发展富裕的机会在哪?陈亚东先后深入调研10余次,走访50余户,发现黑里巴宁村其实也有自己的优势:村子交通便利、传统民俗文化保存完整,发展旅游业前景光明。说干就干,陈亚东引来考察团队,为村子争取到天津帮扶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旅游标杆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等项目,让村里的泥路成了硬化路,危房成了民宿,荒地上建起了乡村集市、帐篷营地。村子大变样,游客也来了,2019年底,该村的农牧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便达到7800多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群众的收入提高了,精神面貌好了,社会治安稳定了,“因贫生乱、因乱致贫”难题得到了根本解决,黑力宁巴村创造了以旅游促增收,以发展促稳定的典范。

  更令陈亚东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秋天的一件事。夏河县的牙利吉小学位于该县南部平均海拔3200米的地区,这里全年平均温度只有5℃。在这所承载周边两个乡镇330余个孩子的学校里,学生们没有统一的校服,只能穿着自己破旧的服装在操场上奔跑,很多孩子的手每到冬天都会生冻疮。这样的景象,陈亚东和同志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要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就先温暖孩子们的生活!援派干部组和南开团区委进行了多次深入研究,大伙达成共识:先为孩子们制作温暖整洁的校服!这个建议得到了乡镇和学校的高度认可,学校第一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量体,并迅速开展设计,让这所乡村小学也拥有了自己美丽的校徽!南开团区委则联络制衣厂,在一周之内就将校服赶制出来,在冬天到来之前把校服发放到学生手中。新校服,新气象。陈亚东说,他后来又去过这所学校,看到孩子们整齐划一的队伍和朝气蓬勃的面貌,他感觉一切的爱心都是能看到回报的,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身校服温暖了孩子们的童年,也点燃了孩子们的荣誉感和希望。

心在夏河,发展献策

  三年的帮扶工作让陈亚东深深认识到,帮扶工作,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产业是发展之基,就业是增收之道。制约夏河县持续发展的难点在哪儿呢?陈亚东调查发现,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不强,就是关键所在。可如果县里建起了产业,就能实现迅速发展吗?事情并没这么简单。建起了企业,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当然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这些岗位对劳动力是有一定的技能要求的,如果当地劳动力不具备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又怎么能匹配产业的需求呢?供需关系严重不匹配,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于是,陈亚东提出以劳务基地为依托,建立订单式实训基地,开展适动力培训,学员结业后直接可以上岗工作。这样,企业扩大规模需要的人有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了,两个弱项实现同抓共补。夏河县的经济发展了,人心稳定了,这份育人工作的重要价值不可低估。

  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是当务之急,提升当地青少年的知识素养更是百年大计。为使当地学生更方便地获取天津优质教育资源,陈亚东与工作组一起协调在夏河县中学和藏族中学分别开设一个周恩来班,由南开区选派9名骨干教师负责两个班级全科教学。天津教师与当地教师队伍通过共同备课研讨,共享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这一行动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南开老师讲课,更为夏河县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扎根中国大地才能了解国情民情,艰苦奋斗才能锤炼意志品质。两年多的时间里,陈亚东推动落实项目60余个,每一个都要亲自审、亲自督,做到心中有数。项目地点遍及全县十余个乡镇,每一个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分钱都带着总书记的重托,都寄托着天津人民的情谊,再苦再累,也要见证每一个项目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夏河县于2019年4月宣布整县脱贫,但截至年底尚有未退出贫困序列的27户117名群众。为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陈亚东挨家挨户析瓶颈、精准精细选招法,从大病救助、大学生补助,到公益性岗位、劳务输转,再到“三变”入股、自主创业,他极尽所能践行总书记“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底,这27户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全部达到4000元的贫困退出验收标准。在青藏高原工作的三年时间里,陈亚东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如今,离开深山和草原,陈亚东又回到了熟悉的城镇和街区,继续奋战在市场监管一线,岗位不同,初心不改。三年的经历,让陈亚东心中多了新的期望:希望夏河县的同事朋友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到天津来看看,希望两地企业家能够继续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造福当地百姓,更希望当地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将自己的子女送出深山,开阔视野,回报家乡。陈亚东说,自己的理想因为这段宝贵的支援经历而有了着落,自己的青春因为这份深沉的西部情怀而有了光芒。那一声坚定的承诺总能带给自己未来人生勇往直前的勇气:“走,去夏河!”

版权所有: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   津ICP备14003719号-2  技术支持: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