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共青团 >> 专题在线 >> 津彩青年
挺膺担当 青春出列 | 李小华:“青”尽全力 筑梦绿水青山
时间 2023年10月20日 来源 团市委综合服务中心 

  李小华,198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学位,副高级工程师,现任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地质环境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兼总工程师,河北华勘地质勘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获天津市青年岗位能手、华勘局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多项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个头不高、身材偏瘦的李小华看着有点不起眼儿,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参加工作14年,他先后从事地质找矿、环境地质工作,从一名技术员到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地质环境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从只掌握理论到行业专家并兼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防灾科技学院校外硕士专业导师;从“挖掘地球”到“修复地球”,他始终“青”尽全力,不仅实现专业转型,还取得多个技术领域突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展拳脚。

“国家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干什么”

  李小华是地质工程专业硕士,2009年毕业后就一头扎进大山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爱钻研,不怕吃苦,地质认识独到”是领导同事对他的评价,因表现突出,2014年他被提拔为资源勘查院副总工。当时,正值单位推进传统地质找矿向环境地质业转型,他服从组织安排,于2015年8月独自奔赴西北边陲新疆塔城,参与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

  因为地质灾害路线调查与地质找矿路线调查在技术思路、方法等方面比较类似,大队安排李小华作为技术顾问参与项目实施。从没做过此类项目的李小华跟大家一起跑路线,一边学习规范,一边请教专家。工作区人烟稀少,地形恶劣,高差有时达700多米,遇到调查路线比较长的地方,他和项目组成员还要在外过夜。这期间他蹚过淹没大腿的湍流,越过陡峭的山坡,骑过牧民的马,睡过当地的毡房。项目组其他技术人员有的刚毕业,有的出野外少,长时间奔波在荒凉的野外,有些人难免有情绪上的波动。李小华主动跟大家分享地质人在野外的工作和生活感受,抽空在驻地自己做饭,营造生活归属感,引导大家加强技术规范学习,提高技术能力,慢慢树立了工作信心,最终带领大家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由于表现出色,他被调任到地质环境部担任副经理,继续深耕新疆地灾调查业务。

  “以前基本没做过此类项目。”李小华坦言,“但国家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干什么。”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连续承揽了新疆5个县市地灾详查和3个地灾专勘项目,共完成调查面积35508平方千米,调查灾害点993处,并对10处重大单体地质灾害点初步勘查,编制了防治预案,建立健全了群测群防体系,为地方建立起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业务转型的第一步走稳了,之后的路越走越宽。李小华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加大转型力度,刻苦钻研技术,现已形成了以地质灾害防治一体化技术服务、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水土污染调查与综合治理为主要业务结构的产业体系。

“当好履行公益职能的排头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重点。2016年,李小华带队投身到三河市东部山区矿山环境治理项目。项目工作区矿坑、残山、陡崖遍布,从高空俯瞰,犹如大地上的“疮疤”,存在严重的地灾隐患。相比之前干过的矿山治理项目,此项目工程量大,施工内容复杂,且当时李小华还负责着新疆地灾项目。为了做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他坚持两边“作战”,与项目组一同确定了“消灾除险、削高填低、覆土植绿”三步走的治理顺序,采取先易后难、分阶段施工的治理路线图,组织技术人员全程盯在现场,妥善安排施工作业。李小华注意到山区缺水,是后期覆绿工作的主要难点,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地方政府立项,实施了三河市东部山区专项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为东部矿山公园的规划建设、蒋福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持。经过艰苦努力,李小华和他的同事们打造出环首都地区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如今,登高俯瞰,昔日的残山已经被美丽的植被所覆盖,成为当地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办,怀来县是北京冬奥会奥运廊道“出京第一站”。2021年,华勘局综合普查大队中标奥运生态廊道矿山立面修复项目,此处矿山开采造成的部分山体坡度可达八九十度,陡峭的坡面给复绿造成巨大困难。针对这个难题,李小华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采取“造梯田”的方式,对山体削高填低塑形,制造多级“梯田”,使坡度降到45度左右,最后再覆土植绿。当时没有现场经验可借鉴,他们探索借鉴铁路边坡覆绿技术,结合矿山条件再创新,就地取材,在矿坡上通过生态棒和木条,重构土壤骨架,提高其肥力及保水性能,大大提高了植被成活率。

  这些年,李小华带着技术团队在环首都地区、冬奥会交通走廊、太行山沿线以及内蒙等地区,累计完成了80余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完成产值3.7亿元,实现从找矿到治矿的成功转型。

  “我们是国家地质队,就要主动履行好公益职能,当好排头兵。”李小华深入钻研国家政策,紧扣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积极引导政府立项,打造了生态环境“政府管家”模式,连续引导地方政府立项8个,先后开展了潮白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三河市地面沉降调查与评价等项目,连续3年实施京津冀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项目,打造了一支高效精干的水土污染调查与修复治理专业技术队伍。

“靠的就是敢闯敢试的创新劲头”

  在环境地质产业转型发展中,科技创新是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了弥补技术短板,李小华组织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亲自担任组长,带头认领科研项目。“这一路走来,我们从无到有,靠的就是敢闯敢试的创新劲头。”李小华感慨地说。

  土壤质量是农业的根基,2019年,李小华带队实施了河北省首例粉煤灰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项目。他边从高校“取经”边组织施工,有时在项目上一扎就是2个多月,曾经一稿二稿十稿改方案,一遍两遍十遍配制修复药剂,在现场“吃了不少煤灰”,学会了种庄稼蔬菜,俨然就是“种地能手”,还帮助当地百姓培训种植技术,最终掌握了土壤修复新技术,当年,李小华带领的地质环境院青年集体荣获了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如今他们正在开展蓟州区富硒土壤改良技术方法研究。

  2020年,地质环境院首次实施了煤矸石山治理项目,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煤矿矸石山自燃,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李小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钻研,从小技改入手,一点点试验,忍受着现场烟熏火燎的恶劣环境,历经3年,研制了新的灭火工艺,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施工进度慢、安全隐患大、灭火效果差的难题,形成了自有的煤矸石山灭火技术体系。

  “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说的这段话让李小华深有感触,他说,理想、担当、吃苦、奋斗都要体现在践行“国之大者”的具体行动中。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奋斗中成长成才的李小华,正带领着更多青年继续拼搏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上。

版权所有: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   津ICP备14003719号-2  技术支持: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