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菲,199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镇冯家庄村党史馆讲解员、冯家庄村党支部委员兼村委会委员、团支部书记,2021年被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评为“天津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023年获得“天津青年五四奖章”。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扎根于农村,这是于菲菲的成长故事。
2018年,作为村里的返乡大学生,于菲菲成为冯家庄村党史馆的青年讲解员。冯家庄村党支部是宝坻境内诞生的第一个党支部,2016年在市委组织部和区委组织部的支持帮助下,建成了天津市第一个村建党史馆、宝坻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冯家庄村党史馆。为了把红色故事讲深讲透讲活,于菲菲查阅大量资料,经过无数次练习,完成了从新手跟团到独立带团的转变。工作之初,熟记所有讲解词是她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有一次,为参观团讲解后,一个参观人员问她:“这六项注意里的上门板和捆铺草是什么意思?”她蒙住了,因为不了解深层知识,她无法给出答案。她留下了参观人员的电话,在查阅资料后给予了回复。虽然得到了良好反馈,但她意识到,讲解内容不能局限于展板和讲解词。于是,她集合村里的青少年,组建了一支“找碴儿”小分队,有疑问的就查,有不理解的也查,大家各自记录,然后相互提问分享自己的“战绩”,两天时间,她看遍了每一块展板,听到了所有问题和答案。了解展板内容的同时,她积极与村内老党员沟通,深入了解冯家庄村党支部的故事。她经常与老党员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孤胆英雄张善周、1947年的土地改革、邢燕子突击队等等,她把这些故事融进讲解中,讲出了更多宝坻故事。4年多的讲解工作,她共接待4万多的参观人员,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小姑娘讲得真好。”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所说:“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用好短视频扩大党史馆的影响,是于菲菲思考的。她配合宝坻区网信办、融媒体中心录制了《走进天津市第一个村建党史馆——冯家庄村党史馆》,入选最震撼网民的70件“镇馆之宝”;参与录制的视频微团课《“青听鉴往”传承红色基因——第六集·灯火》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刊登;参与录制的视频《新时代 高手》在新华网客户端刊登。她还多次配合天津电视台、搜狐政务、宝坻融媒录制主题宣传视频,吸引了大批团队到冯家庄村党史馆参观学习,为“讲好家乡故事”开启了新篇章。
2021年,在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中,于菲菲当选为冯家庄村党支部委员兼村委会委员。同年入选天津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为农村班的一名学员。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于菲菲充分汲取理论知识。她说,“青马工程”让我在理论学习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它对我的培养、锻造和鞭策是深远的。结业是终点,亦是新的起点,我将带着在“青马工程”的学习经历和宝贵经验走到更广阔天地中,用不懈奋斗去践行“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庄严承诺。
2022年,于菲菲作为农村青年代表出席了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会后,她积极开展宣讲活动,以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形式及时传达党代会精神,结合村内实际,将基层百姓关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一一进行说明,切实将党的声音传到基层、传到田间、传到百姓心中。同时,她组织镇村两级青年开展座谈会,将参会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天津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向大家作介绍,号召青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根乡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于菲菲特别注意观察民情、了解民意。她注意到,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便结合村内实际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在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青年开展包粽子、话婚姻、做花灯等主题活动。疫情防控期间,她及时招募青年志愿者,在核酸筛查中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于菲菲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讲解员就像传递红色精神的火炬手,让革命先辈的信仰之力穿越时空,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我将扎根农村,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为民服务中书写一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