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玺:培养少先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的路径研究 |
时间:2019-08-11 来源:少年部 |
培养少先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的路径研究 天津市宝坻区建设路小学 郭玺
【内容摘要】:当前,少先队工作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少先队员存在主人翁意识不强、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感、光荣感和归属感较为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尝试从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就如何培养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归属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学校培养好新时代的优秀少先队员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少先队员; 组织认同; 光荣感;归属感
少先队的全称是“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全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1]少先队组织是我国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教育阵地,如何更好发挥少先队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少先队员从心理上就有较强的光荣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实效。 一、少先队员光荣感和归属感的现实状况 2017年2月22日,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当前少先队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不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就是指少先队员在认同少先队确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把坚守并实现少先队的目标和整体利益作为心中最大的意愿,并希望长期保持其少先队员的身份的一种特别积极的内心状态。换言之,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就体现在对少先队的认同、依恋、崇敬、认同和自豪等方面。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少先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不强烈 笔者在和少先队员们的谈话沟通中了解到,大多数少先队员们不理解为什么要佩戴红领巾,为什么把红领巾佩戴在胸前,也不是很清楚的知道究竟怎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更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名少先队队员,就应当感到光荣、自豪,连光荣感都没有,更不用谈归属感了。 (二)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的热爱和认可程度不是很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看见红领巾被揉成团,被塞在书桌里,通过与部分中队辅导员进行深入交流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少先队员的少先队意识很是淡薄、参与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甚至不是很愿意佩戴红领巾。当被问及是否喜欢少先队这个组织时,除了一些班干部外,大多数队员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不喜欢”。还发现少先队的集体活动课的课时几都会被各种所谓的“主课”挤占。少先队的活动应当是有计划的、经常性的,少先队员才是活动的主人,而参加活动的时间往往不由他们自主掌控,他们在少先队活动中的小主人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时间一长,他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开始渐渐消失,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也就没有了。 (三)少先队员对少先队事务的关心程度不够 现在的少先队员都是2010年以后出生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身在一个全家上下百般呵护的大家庭中,孩子从小在家属们全力给予的温室里成长,缺乏生活的基本锻炼,这就使得他们从小就常常以自已为中心,很难考虑他人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何为合作、分享。比如有些少先队员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员,当少先队或者队员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自然的认为会有老师或者其他人会出来帮忙解决,认为这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缺乏互帮互助意识。上述现象也或多或少可以从侧面看出少先队员缺乏的应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事实。 二、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少先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有效举措使少先队员在认知和情感上接受少先队,在行动上体验少先队,在意识上形成少先队集体观念。也就是说,少先队员对少先队这个组织的认同感越强,他们也就越能被少先队的目标和使命所调动,进而也就越愿意积极参与到少先队活动中,渐渐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并主动承担起作为少先队员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最终少先队员对少先队这个大家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影响少先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 (一)自我认知与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 从个体角度讲,影响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之因素主要表现为少先队员的自我认知层面。少先队员在少先队中的自我认知,是指少先队员对自己少先队员这一身份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在少先队中正向的自我认知是少先队员将自己归属于少先队的前提条件。少先队员的自我认知越积极,就越有利于增强自豪感、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帮助少先队员在少先队中形成自觉向上、不断完善的进取状态,最终使少先队员对少先队产生较强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反之,若少先队员在少先队中形成了较低的自我认同感,就会造成低自尊、自卑等表现,这将使他们在少先队中产生消极情感体验,缺乏情感上的归属,降低他们在少先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甚至将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角色认同与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少先队组织认同的角色层面,影响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之因素主要表现为对少先队员这一角色的认同。少先队员的角色认同指少先队员自身认识并内化队员角色期望,从而达到将少先队员的情感、态度与行为相互一致的过程。从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缺失的表现出发,少先队员对自身角色的模糊定位以及较低的角色认同感会导致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少先队员若不能对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有一个合适定位并认同其角色,将会导致他们认知上的角色混乱,给自身造成无形的压力。同时还可能影响他们在少先队中正常的交流、活动,降低他们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队员若在少先队中缺乏主人翁精神,不仅会影响队员对少先队的热爱和认可程度,而且还可能降低他们的的荣誉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 (三)人际关系与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少先队组织认同的人际层面,影响少先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之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少先队中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对于广大少先队员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促使队员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氛围,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队员对少先队组织的认知与看法,使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悄无声息地内化于队员们心中。对于少先队组织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增强组织中少先队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促使团队氛围的塑造,保障组织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使队员之间的合作行为增加。 综上所述,一方面,个人层面和角色层面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直接导致了少先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的提升; 另一方面,人际层面队少先队组织认同带来了和谐的团队氛围,既有助于少先队员个人荣誉感的加强,又对提升整个集体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产生积极作用。最终,少先队员个人荣誉感和集体组织归属感的提升共同促进全体少先队员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增强。 三、培养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如今的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提升实效,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增强少先队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少先队员积极的自我认知 处在较低年龄段的儿童,虽然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没有发育成熟,不太可能正确的认识、乃至评价自己,但他们已有了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认知方面,他们对坚持、捍卫自己的观点,有强烈的愿望,他们渴望自己做决定。在组织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如在开展集体组织活动前,可以引导少先队员自己设计少先队的活动方案;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按照活动开展、组织、管理等事宜,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引导让队员们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让他们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并对活动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引导他们举一反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只有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被尊重、能力被认可、努力被肯定肯定,他们才会更积极,才会更价从内心热爱少先队这个组织,对少先队也就产生了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激发少先队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提升少先队员的角色认同感 对于广大的少先队员而言,增强他们在少先队中对自身角色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少先队组织的集体活动。少先队员在集体活动中有明确的角色、所做的努力被认可,会激励他们更主动热情地投入组织活动,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进一步引发他们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并认同少先队的目标和价值观。最后,通过多次参加各种少先队集体活动,队员们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并在活动中发挥自身主体地位,促使其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从而提升队员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度。因此,要以少先队员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联系实际大力开展各项组织活动,激发队员的活动热情,鼓励每位队员积极参与,加强队员的角色自我认同。例如,结合我区现在开展的创城创卫活动,深入开展“我是节能小能手“、“争当卫生好少年”、“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公益实践活动,促进队员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此外,还要特别关心进城务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加大对他们的帮助和服务力度,使广大少先队员感受到“少先队就是我们自己可爱的组织、温暖的家”,增强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的归属感。 (三)坚持实施少先队小干部的轮任制度,提升少先队员的全员参与程度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等特点。他们对少先队对待他们的态度较为敏感,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家长的赞美、队员的认同,渴望担任少先队的小干部,为少先队员服务。“少年儿童的渴望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健全队干部选举制度的前提下,实行队干部的轮换制度,使更多的队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将会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拥护。”[2]一方面要坚持少先队小干部的轮任制度,考虑到少先队员各个方面的不同需求,拒绝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每位队员,避免少先队小干部“终身制”,要让更多的少先队员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保证每个少先队员都有机会服务,每位队员都会服务。还要创造条件,让每位队员都有充分参与实践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位队员都能够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和闪光点。另一方面发挥榜样力量,尽力通过策划连续性强、难度适宜的活动,要“随人分限所及”,保证每位少先队员都有全程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在组织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还要密切联系日常的教学活动,辅导员要多去发现、培养各方面有专长、有爱好的少先队小骨干,选出、树立并宣传优秀的少先队员和队集体榜样,号召少先队员向他们学习。同时注重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联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少先队的工作。 相信通过上述途径,能够让少先队员体会到少先队组织对他们的积极支持和关心,进而让他们逐步认同并接受少先队的文化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归属感,进而不断成长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的少年儿童—能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的沐浴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3] 参考文献 [1]温玉琴.学校少先队建设与管理工作微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74—75. [2]马晓月.新时期少先队组织工作研究—以河南少先队组织为例[D].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 [3]习近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J].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