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浅析少先队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时间:2019-08-11 来源:少年部 |
浅析少先队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天津市河东区大桥道小学 李元
【内容摘要】:通过仪式进行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少先队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活动成人化,忽视队员主体地位;仪式感弱化,仪式活动流于形式;评价与反馈缺失,影响教育效果。究其原因是儿童观念的误读、教育认知的偏差、情感体验的忽视。要使少先队仪式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建议采取的策略是确保队员主体地位、坚持目标过程双重导向、重视反馈与评价。 【关键词】:少先队;仪式教育;问题;原因;策略
少先队仪式是队旗、队礼、队歌、红领巾、呼号、宣誓、鼓乐、队服、队标志等综合运用的少先队特有礼仪,以及用这些礼仪综合组织的各种仪式。学校中的少先队仪式教育凭借其形象化、集体性的特征,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少先队仪式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小学阶段少先队仪式教育的问题有哪些?少先队仪式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现状以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少先队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少先队仪式是少先队组织特有的一种集体礼仪,少先队仪式教育区别于一般的学校仪式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和政治社会化功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教化性。但在我们的少先队教育实践中,仪式教育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活动成人化,忽视队员主体地位 叶澜在《教育概论》一书中认为:尽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二者都是组成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在少先队仪式活动中,一般有两部分主体构成,一部分是作为教育者身份出现的辅导员、领导、嘉宾等,另一部分就是广大少先队员。当前学校中的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现实却是,在仪式设计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少先队活动都被辅导员等教育者包办了,少先队员只是作为参与者,被动地参加活动、完成任务,沦为无所事事的听众或观众。以最常见的升旗仪式为例,当前中小学的升旗仪式俨然成为德育主任的说教课堂,国旗下讲话环节通常都被纪律宣讲和公开奖惩的道德说教所替代。这种由辅导员“包办”、严重成人化的队活动其实就是辅导员权威的另类表达,少先队员仍然是处于被动的受教育者地位,主体地位难以彰显。 (二)仪式感弱化,仪式活动流于形式 仪式感是仪式过程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情感与外在仪式的沟通,并将仪式活动中所试图传达的理性精神通过这一沟通进入到人的情感体验之中[1]。少先队员的仪式感起着感化和规范作用,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 目前很多学校的少先队仪式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没有考虑到仪式流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不利于队员仪式感的强化。在开展少先队仪式教育的过程中,队会组织者往往为了省时省力缩减必要的少先队仪式环节,包括出队旗、唱国歌、呼号、敬礼等。如此一来,仪式感大为减弱,少先队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无从说起,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学校过分追求少先队仪式的外在形式,重热闹而轻仪式,忽略了仪式本该有的庄重性与严肃性。还有些学校的仪式活动开展得过于刻板,流程公式化,表演色彩过重。学校忽视甚至漠视仪式的道德教化功能,最终导致仪式教育进行得不尽人意。 (三)评价与反馈缺失,影响教育效果 对仪式教育的反馈、评价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少先队员参与仪式的活动、课程的过程,改进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组织工作,并且可以在评价中总结经验,反思进步。在学校少先队仪式教育中,如果对此不加重视则会使仪式教育成为个别人自娱自乐的表演,减低参与者的认同感和接纳程度。在少先队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虽然关注仪式教育的价值,但是反馈、评价体系不完善,这就导致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也会对队员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很多学校的教育者只管开展不管实效,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忽视了队员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评价与反馈环节的缺失,使教育者们很难清楚到了解到仪式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后期影响。例如入队仪式这个充满神圣感和荣誉感的仪式活动,在教育者看来能够使队员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到陶冶,利于培养队员的集体感和责任意识,然而实际效果如何呢?队员的真实感受和收获如何呢?教育者们并不十分了解。 二、少先队仪式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仪式的这种性质可以帮助认知水平不高的少先队员突破认知障碍,从而获得有关少先队的“实践性知识”,完成逻辑语言难以完成的任务。仪式作用机制不在于认知,而重在“体知”。因此检验少先队仪式教育是否落到实处的主要标志就是队员是否获得“实践性知识”。当前仪式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于儿童观念的误读、教育认知的偏差、情感体验的忽视。 (一)儿童观念的误读 中国传统社会里,通常都是将儿童看作是成人的附属而存在的,或者将儿童视为小大人。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言:“常人对于儿童的现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分别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较成人的小些罢了。”[2]因此,要想破解仪式教育面临的队员主体地位丧失的难题,收获仪式教育的良果,必须改变现有的儿童观念。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对儿童观念的错误理解。具体表现为:因为儿童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以至于把他们看作无知无能的、被动接受教育的人。习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少年儿童身上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又由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难以形成关于祖国的稳定的思想情感。因此少先队员的政治启蒙和政治认同任务的实现是需要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的。其前提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念,坚持儿童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少先队教育同儿童的成长和快乐联系起来,充分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少先队成为儿童脑海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 (二)教育认知的偏差 少先队仪式是少先队文化的载体,以仪式的形式开展少先队教育,能够发挥特殊的、强有力的教育影响。蕴含在少先队仪式中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隐性教育力量,通过潜在的感召力,利用暗示、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的规律,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一种非强制性内在约束和规范,无形地制约着个体的行为。而正是少先队仪式这种潜在的、无形的隐性教育力量,其重要性在教育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在认知上,部分少先队工作者没能认识到少先队仪式的重要影响,对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理解有偏差,使得少先队工作的流于形式,实效性降低,事倍功半。 因此若要改变仪式教育的困境,首先要从观念上着手,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仪式教育的重大作用和积极影响,以及其他的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诉求和生理发展,重新修改、完善、设计各种仪式教育的流程和步骤等,恢复仪式教育应有的魅力。 (三)情感体验的忽视 学校少先队仪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能够从各种感官上给队员以丰富的内在体验,通过仪式情境的创设,象征符号的展现来激发队员的情感,以期让队员摆脱旁观者的身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仪式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有血有肉。仪式教育要想真正触及队员心灵,产生情感共鸣就一定要重视队员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成分的仪式活动是无法发挥育人效应的。柯林斯指出“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是‘感情的俘虏’,人们在互动仪式中付出他们的情感能量,同时获得情感收益。”[3]因此,在仪式教育活动中要让少先队员通过仪式的参与及体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必须充分调动起队员的情感能量、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相互分享心得与体会,只有队员情感上的认同和接纳了,仪式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少先队仪式教育实施策略 从中国少先队仪式的发展来看,仪式教育的理念与时俱进,仪式程序相对固定,仪式类型不断丰富,少先队工作者保持着自省与不断改进的理性思维。这些都是中国少先队仪式获得较高认同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少先队仪式教育的不断深化需要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掌握的资料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突出队员主体地位,激发仪式教育生命力 仪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队员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激发和促进作用,对队员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仪式教育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从主体角度出发关注其需求,不改“问计于童、问需于童”的工作初衷,尊重少先队员们的主体地位,并正确处理个体间的差异。只有队员们亲身主动地参与、营造良好的仪式情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触动队员的心灵深处。 少先队员是学校一切仪式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他们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包办一切,作为独立个体和主体的队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自我。从少先队仪式活动的策划、筹备、布置到活动流程的规划,让队员们积极参与,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使仪式更加符合少先队员们的身心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这不仅是尊重队员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也是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的好机会。学校中仪式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队员的参与程度,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队员个体的需要,尊重队员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引导队员以行育情,全面发展。 (二)目标过程双重导向,加强仪式教育影响力 少先队仪式设计要体现少先队基本属性,服务于少先队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要明确仪式的具体目标,分析其内涵与要求,从整体上优化仪式的流程。少先队工作者应该将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目标设定变得更为多元化,渗透社会功能目标、文化知识目标、人文关怀目标及伦理道德目标等。例如在少先队仪式教育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渗透更多传统文化教育。仪式设计中要注意虚与实的关系,虚,要符合情感规律,具有象征意义,能够让儿童产生联想,符合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发生移情作用;实,要符合认知规律,要让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口号符合儿童认知水平。要注意活动的植入、环节的转换;要注重环境的设计、艺术的渲染。 从根本上来说,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基础在平时,要在过程细节中,凸显教育实效。平日的仪式教育重点有三:一是小型的仪式活动,二是大型仪式前后环节的仪式教育,三是少先队员礼仪教育。仪式活动必然是进行仪式教育的契机,但最重要的是少先队员的礼仪,这是一切仪式教育的基础,要让每一个少先队员知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在唱队歌、佩戴红领巾、高举队旗中渐渐接受少先队组织教育。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提高仪式教育实效性 仪式教育是一种里程碑式的教育,一种仪式就好比队员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印记,让队员通过对这一个个印记的感悟来实现成长,收获成熟。要想达到这种美好的教育效果,仅仅从理念、方法、课程方面不断完善是不够的,还必须健全仪式教育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控功能,促进仪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建立评价标准,评价有章可循。统一的评价标准是发挥仪式评价机制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少先队仪式教育与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学习有所不同,少先队仪式的评价应当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少先队仪式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及效果等不同方面的评价标准使得少先队仪式教育的评价有章可循,有利于改进仪式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仪式教育实效性。 追求深层内涵,评价去伪存真。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由表及里地看到队员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队员在心理层面与仪式教育内容建立连接,产生共鸣。真仪式中的表演是基于群体的真实情感,伪仪式的表演性则是在忽视其本质和深层次内涵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在评价仪式教育时,要坚持去伪存真,回归仪式教育的本质。 张晓兰指出:“教育者可以借助少先队特有的价值理念、象征符号和组织制度对队员进行思想和情感的陶冶,这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有效形式。”[4]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仪式教育有力指引着少年儿童的成长,使他们认识到少先队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理想、有光荣传统的队伍,做一名少先队员无比自豪和光荣。成功的仪式教育能激发与增强队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奠定思想和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卉.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 洪明.谈谈少先队的仪式教育[J].中国德育,2012(4). [3]严颂华.教育需要仪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2(7). [4]罗梅.少先队入队仪式的教育价值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6. [5]徐水婵.小学阶段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基于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6. [6]翁慧利.激活少先队仪式教育的魅力[J].少年儿童研究,2015.2:36-38. [7]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